歧路多艰 
 
 每每梦碎 
 
 却又愈挫愈勇 
 
 永不言弃 
 
 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人继续追逐航母梦 
 
 上至两代海军司令萧劲光、刘华清 
 
 下至普通的官兵和技术人员 
 
 对航母的渴望与日俱增 
 
 但新中国的航母梦注定是艰难而曲折的 
 
 期间有那么几次机会 
 
 看起来触手可及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是失之交臂 
 
 新中国追逐航母之旅 
 
 新中国早期的航母论证工作 
 
 20世纪60年代 
 
 新中国在内忧外患下 
 
 中央军委提出了发展远洋海军船舶工业 
 
 八年建设两步走的计划: 
 
 第一步,以导弹为主,以潜艇为重点 
 
 同时发展中小型水面舰艇 
 
 第二步,建造航母
时任中国舰船研究院院长的刘华清一直关注着世界各国航母的发展和应用,思考着航母研制的有关问题,并于1970年亲自主持起草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航母工程报告,组织领导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航母研制专题论证。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便是当时最有实力的造船厂,也造不出一艘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级舰船,更不要说建造航母。

 1957年8月4日,新中国首次举行海上阅兵。周恩来总理以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身份登上鞍山舰 
 来源:人民海军 
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外宾时感慨地说道,“我搞了一辈子军事、政治,至今没有看到中国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舰,我是不甘心的啊!”这是中国人对航母的深厚情怀,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图求祖国强大的强烈愿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刘华清在海军司令部出任要职 
 
 继续推动中国航母前期工作 
 
 多次组织航母专题论证 
 
 但由于发展航母经费巨大 
 
 最终不了了之 
 
 参观美国航母 
 
 1980年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 
 
 兼军委秘书长(后兼任国防部长)的 
 
 耿飚率团访问美国 
 
 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 
 
 是访问团中的一员 
 
 参观团先后参观了 
 
 “小鹰”号(CVA—63)和 
 
 “突击者”号(CVA—61)航母 
 
 
 刘华清踮起脚尖参观美国航母 
 来源:人民海军 
刘华清说,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母,“其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航母梦在刘华清心里扎下了根,他曾痛心疾首:“如果中国没有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
1982年之后 
 
 他任职海军司令员 
 
 一手推动了航母的预研工作 
 
 1987年 
 
 他再一次汇报 
 
 将航母列为海军未来装备规划的重点 
 
 “墨尔本”号航母留下的回忆 
 
 “墨尔本”号航母原本是 
 
 英国海军“尊贵”号 
 
 舷号R77,1945年下水 
 
 属于英国在二战中应急设计的 
 
 巨人级轻型航母 
 
 二战后 
 
 英国为了大量缩减海军力量 
 
 以10英镑的象征性价格卖给澳大利亚 
 
 1956年 
 
 “尊贵”号改名为“墨尔本”号 
 
 并加装了蒸汽弹射器、斜角甲板 
 
 阻拦装置、助降灯光等 
 
 成为澳大利亚舰队的旗舰 
 
 
 澳大利亚“墨尔本”号航母 
 来源:《国之重器舰船科普丛书》之《航空母舰》 
 
 1985年3月 
 
 广州造船厂向澳大利亚购买了 
 
 退役的“墨尔本”号以拆解钢材 
 
 这是我国购进的第一艘航母 
 
 “墨尔本”号被引进中国的时候 
 
 舰上绝大部分的设备被事先拆除 
 
 这是中国技术人员与航母的首次亲密接触
 
 两代海军司令员对发展航母的奔走 
 
 呼吁 
 
 萧劲光大将 
 
 是新中国海军首任司令员 
 
 海军没有航母 
 
 一直是这个老海军司令心头的遗憾
1987年,萧劲光已84岁高龄。3月下旬的一天,听到各大媒体都在报道“中国不需要航母”的言论,萧劲光再也坐不住了,立即打电话给接替他的海军司令刘华清商量航母的事情。3月底,刘华清就发展航母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汇报。他指出尽管中国当前财力、技术都有困难,但也应提前着手研究航母,要早立项、早论证,早点把相关问题研究透。
 萧劲光接受刘华清的建议 
 
 写成了《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一文 
 
 指出中国需要研究制造航母和舰载机 
 
 1987年8月 
 
 海军杂志刊登了该文 
 
 同时《人民海军报》也进行了全文登载 
 
 文章发表后 
 
 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甚至有小学生把自己的压岁钱寄到杂志社 
 
 在信封上写道“支援海军建航母!” 
 
 可见当时的中国人民 
 
 对于拥有自己的航母是多么的热情啊! 
 
 
 
 | 出   品:船次方工作室 x 七〇八所党群工作部 
 | 策   划:高红梅/段雪琼/甘丰录 
 | 专家支持:王建方 
 | 素材来源:《国之重器舰船科普丛书》之《航空母舰》,人民海军等 
 | 责   编:高红梅 
 | 校   对:方   浩 
 | 审   核:项   丽/甘丰录